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风景线 > 文学文艺
探寻述青堂的红色足迹
  发布时间:2022-04-18 10:37:55 打印 字号: | |

图为重新修葺的“述青堂”。

□ 杨晓松

述青堂,坐落在双髻山麓、黄潭河畔,上杭县溪口镇一个叫黄泥前的地方。

不知什么时候起,述青堂凋零倒塌,前后尽生青草。连那棵朴树,也被这片颓废的气象淹没,更是无人关注。近年,族亲拉开了重建众厅的序幕。出工出力,捐钱捐物,在原址上,述青堂重新矗立。仅存留的那一段墙体,墙体上已是漫漶了文字图画,向人们诉说着述青堂的沧桑历史和红色印记。

杨初振,是从述青堂走出来的开国大校。

论辈分,我们这辈该叫他公公。

1934年,杨初振参加了红军。同年10月,由地方调军委机要科任译电员,随队长征。他很幸运,跟着毛主席,领略了“四渡赤水”的经典战术。杨初振曾回忆说,第三次渡赤水的前夜,毛主席来到机要科。毛主席突然用湖南话特别大声地朗诵起来:“长干山……枫香坝……”此时的红军主力正在遵义地区的长干山和枫香坝寻歼贸然跟进的川军,毛主席心情好啊。

中央纵队行进到四川一个名叫四金坝的地方,准备翻越夹金山。白天是不行军的,由于当天雾大,司令部就临时改为白天行军。部队刚出发,就被敌机发现。一颗炸弹落下,弹片“嗖”的一声钻进杨初振的左小腿肚里。后来,他只能让人抬着爬雪山过草地,抵达陕北。

从述青堂里走出来的,还有杨先荣烈士,原名杨浪华。

论辈分,我们这辈要叫“太公”。对于这位太公,知之也少。不仅是年代久远,还因为这位太公投入革命早,牺牲也早。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石铭、坑口小河片、大洋坝、合甲和锦坊等地,叫东二区,隶属上杭县苏维埃政府,驻地大洋坝乡。石铭的罗寿春,是东二区最早接受革命思想洗礼的青年。1926年春,罗寿春受党组织派遣,远赴广州参加了毛泽东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期学习,成为该期13名福建籍学员之一。已担任中共上杭县委宣传部部长兼北四区区委书记的罗寿春,回到家乡宣扬进步思想,寻找、发动有志青年,充实革命力量,成了他的任务之一。时值在大洋坝教书,追求进步的杨先荣,进入了罗寿春的视野。

在罗寿春激荡心扉的革命思想引领下,杨先荣同郑秋伍、罗去舫等教师一起开办农民夜校,组织秘密农会,参加农民武装暴动。凭借出色表现,由罗寿春介绍,杨先荣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3年,杨先荣受汀州苏维埃政府委派,到连城朋口指导工作,由于叛徒告密,他和当地同会的苏区干部被敌人包围。敌人威逼利诱,群众怒目以对。恼羞成怒的敌人,在群众“我们不知道!”“刽子手滚出去!”的高呼声中,架起机枪,准备血腥屠杀之时,杨先荣挺身而出,“住手!不要伤害老百姓,你们要找的人在这里,让群众离开,我下来跟你们走。”

敌人惊呆之际,群众乘机散去。敌长官信以为真,连忙命令兵痞们向楼房围去。“我来啦!”杨先荣一边喊一边跳上楼道栏杆,猛力跃出,扎入深水潭。敌人向水潭猛射。杨先荣为了苏区群众,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不知道述青堂后面的朴树种于何时,长了多少年。我的爷爷曾告诉我,他记事的时候树就很粗了。朴树早已把这些红色印记,斑斑点点的,记录在身。而且,从述青堂里走出来的,必定不止杨初振、杨先荣,只是囿于史料,还需时间收集和整理。

述青堂,安详静坐,重新修建后,更显精神勃发。当朝阳的第一缕光芒抚摸“述青堂”牌匾时,我们知道,那是要我们传承红色基因,追寻红色足迹,继承先祖事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来源:闽西新闻网
责任编辑:张嘉媛

联系我们

  •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龙岩大道南龙岩市中级人民法院  邮编:364000  诉讼服务中心电话:0597-12368 
    纪检监察办公电话:0597-2989996  传真:0597-2989660  Email:lyzybgs@126.com  投诉邮箱:lyzyjjjcs@163.co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