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省法院研究决定选树30名同志为“新时代福建法院英模”。其中,龙岩法院3名英模榜上有名,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聆听英模事迹,感受榜样力量。
英模简介
龙岩市新罗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邱熠枫,长期扎根基层一线,始终牢记一心为民的宗旨,坚持“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解百姓所难”的工作态度,诠释新时代人民法官的深刻内涵。曾获评为“福建省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福建省十佳法官”等荣誉,此次入选“新时代福建法院英模”。
脚上带泥,俯身接地气
邱熠枫同志在基层法庭工作期间,主动投身乡村振兴的新时代浪潮中,致力于在立案、审判、执行各领域全流程整合推出“司法服务套餐”,为农村群众排忧解难,赢得了无数当事人的好口碑。在雁石法庭工作期间,时常穿行于田间地头,认真地耕耘这一片乡村“热土”。
一起“网银转错钱”的不当得利案件,被告是贫困户,就为了“天上掉馅饼”的1万元而隐匿踪迹。邱熠枫心里清楚,被告并不是真的遁走他乡,而是对法官避而不见。为此,总是在在下班得闲时去被告家里看看,关心解决被告老母亲的生活难题,让被告的老母亲大为感动。最终在被告母亲的配合下,案件得到了妥善处理。
迎难而上,用心办好案
面对难题考验,他不回避、不妥协,总是全力以赴攻艰克难。针对农村村民居住分散、在外打工者居多、诉讼成本较高等实际情况,着力强化人民法庭快速办案机制,加强速裁、庭前调解工作和简易程序适用,民商事案件简易程序适用率达97%。同时,他注重审判与调解的优势互补,因案施策做好调解工作,对他而言,调解更像是一门艺术,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就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
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件,小沈在某栈道修建工地,由于左手来不及从散架的护栏下抽出,手指被压得鲜血淋漓。包工头“挤牙膏”似的支付了一万多元后,电话关机躲起来了,包工头和建筑公司的冷漠态度,让小沈感到愤怒和绝望。为办好案件,不让判决成为一纸空文,邱熠枫及时做好原告思想工作,并多次上门对两被告进行释法说理,经过他的努力,双方达成赔偿协议并当场履行赔偿款。事后,小沈赠送 “耐心细致、公正无私”锦旗表达感谢和敬意之情。
注重创新,回应新期待
对他而言,法官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为民的情怀,一种对公平正义的执着。为了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新要求、新期待,他不断完善法庭巡回办案点、法官联络站机制,率先在全市试行“法庭案件法庭执行”,努力打造“立审执”协调配合的“一站式”便民,充分发挥法庭前沿窗口作用。
创设“劳模调解工作室”“青年律师志愿服务岗”“雁石镇司法事务协同中心”等,为群众提供更多法律服务和保障。积极与辖区金融机构开展党建共建、联合设立金融学校,帮助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整合村社干部、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等多方力量,构建村社调解网络,帮助分析辖区群发事件和重大纠纷隐患,积极从法律层面为地方建设提供咨询意见,及时协助辖区政府处理疑难纠纷。
在参与普惠金融司法协同中心工作机制建设中,着眼普惠金融实验创新,积极探索小额纠纷快速解决机制、金融纠纷“分色分类分段”处置机制,助力实现普惠金融协同中心“一条龙服务,一站式解纷,一体化防控”的“三个一”成效。
严守纪律,亲清树形象
近年来,邱熠枫获得过很多荣誉,他时刻告诫自己,荣誉是党和人民给的,只有为人民多做工作的责任,而没有享受和索取的权利。每次老百姓到庭,无论咨询立案,还是要求帮忙调解,他都坚持亲自接待。每次在开庭结束之余,他都会忍不住和当事人再唠嗑唠嗑。每次在纠纷解决之后,他都会忍不住嘱咐当事人经过法庭时要进来坐坐。在做到亲和的同时,更做到清廉,严守底线,不收群众一针一线。
公生明,廉生威!经他办理的案件,当事人对他的评价几乎都是“我信他”“我服气”。他始终不为私情所忧,不为金钱所惑,不为利益所动,树立了新时代青年法官的良好形象,赢得了群众的好口碑。
英模简介
法治路上,他矢志不渝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传播者和践行者,秉持司法为民情怀,兢兢业业,廉洁奉公。他勇做法治信仰的“追梦人”,扎根基层法庭近十年,以自己实际行动诠释红土地上新时代人民法官的不懈追求;他争做红色基因的“传承人”,坚持工作机制创新,构筑党建与审判融合新形式,推进诉源治理取得新成效;他甘做乡村百姓的“贴心人”,根植基层沃土,情系人民群众,推行“红土法官连心卡”等工作机制。先后获评“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个人”“全省优秀法官”“全省人民法庭先进个人”“全市十佳法官”,2021年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期间被评为“龙岩市‘十佳法院干警’”。
弘扬苏区作风,创新形式融合党建与审判
古田是一方红色圣地,党建氛围很浓厚,林建才坚持把抓党建作为“第一工程”,充分解码红色基因,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坚持党建引领、党建带动、党建融合,让支部强起来、先锋亮起来、业务精起来。
为加强党建联动共创,林建才提出“党建+联动共建”工作方法,积极拓宽党建工作联络点、覆盖面,通过与兄弟单位党建联动形成“聚能环”,有力破解党建与审判“两张皮”现象,促进党建工作和审判业务“双提升”。2020年5月,古田法庭与古田税务分局、市场监管所等8家单位签署“党建+”协议,共联合举办了“政治生日会”,讲红色故事、诵红色经典等红色惠民活动13场次,促进党建融入业务、融入基层、融入群众。
作为古田法庭的支部书记,林建才善用红色资源“教科书”,立起党员模范“先锋旗”,将红色旧址作为干警教育的第一课堂,建立党员干警“思想体检”制度,组织开展“一周一学”“一月一研”活动,推行“1+1”学习日记,拧紧队伍“思想阀”,激活队伍“红细胞”。2017年来法庭审结案件1828件,党员法官年人均办案192件,结案率97.48%。疫情期间,党员干警主动参与一线交通检疫防疫,开展防疫宣传50余次。法庭先后被评为“全省优秀法庭”“省级青年文明号”“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赓续红色基因,创新机制推进诉源治理
闽西是红色审判、人民调解的起源地,林建才赓续红色血脉,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立足点,创新推行“红土法官连心卡”“党建+解纷”等工作机制,通过织密治理网络、前移治理关口、凝聚治理合力,夯实矛盾化解“前沿阵地”,有效推进诉源治理减量工程。
“林法官,这里有一起涉旅纠纷,辛苦您前来调解。”电话挂断,林建才急忙赶赴新时代红古田“枫桥经验”实践站。原来,景区内的照相从业人员廖某未经一游客同意为其拍照,双方发生争执。林建才在了解事情的经过后,采取“背靠背”调解法,促使当事人最终握手言和。实践站成立后,林建才推行“驻点+呼叫”服务,通过“端口”前移融入诉源治理,化解涉旅纠纷49件,开展巡回办案38次,接待游客1100余人次,发放法治宣传资料6000余份。
诉源治理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林建才坚持在诉源治理上治堵点、攻难点、抓重点,为前端化解矛盾纠纷开出“处方药”。通过设立“支部+五区”的运行机制,形成了以法庭为中心,以站、室、点为支撑的“1+3”便民服务网络。2017年来,通过便民网络诉前化解矛盾纠纷456件。建立特色调解室,邀请老红军、老党员、老知青等“五老”综合力量,合力构建矛盾“共治圈”,画好和谐“同心圆”,助力古田镇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7个村居成为市级平安村居。2020年9月,《强化党建引领,推进诉源治理》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党建创新优秀案例。
秉承红土初心,创新方法担当为民情怀
红色是最深沉的底色,为民是最鲜明的品格。在古田这片红色热土上,身兼多职的林建才不断在各种角色间切换:他是“青年文明号”的号长,也是县星火讲师团成员,是蛟洋工业区上杭县法治化营商环境司法服务站的“党员法官”,还是古田苎园村、溪背村的“法律咨询委员”。
古田辖区有一位“钉子户”老袁,不满拆迁补偿方案,房屋被依法拆除后不停信访上访。当地干部想尽方法,效果均不尽人意。2020年5月,林建才受古田工业区管委会的邀请,对这7户村民入户开展法律宣传。入户当天,老袁一看到林建才便激动地说“林法官我认识你,村民都说你做事公道公正,你来主持我非常放心!”但老袁和林建才素不相识,是他长期在法庭工作中积攒下的“人品”获得了“人气”。通过推心置腹做工作,老袁主动腾了房,其余村民也纷纷腾房。至此,一件缠访案终于化解。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以心交心,自会心心相印。”林建才心系百姓,做事公道,办案公正,积极服务社域治理,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重点工程项目39个,指导、参与人民调解案件536件。赢得了辖区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高度评价,收到当事人赠送锦旗21面。
深耕红色沃土,创新平台保护红色遗存
上杭县作为著名革命老区,境内革命遗址多、重大党史事件多、珍贵党史资料多,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红色文化遗存达137处。古田法庭立足红色地缘优势,建设共和国法治摇篮展览馆,展陈了一千多件文物史料。展览馆开馆以来接待人数突破25万人次,被评为第二批“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林建才深知红色文化遗存保护的重要性,提出建立红色文化遗存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并立即得到支持。2020年4月,全省首个“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合议庭”在古田法庭成立,林建才担任合议庭办公室主任。
2020年5月,陈某等3名当事人急匆匆赶到古田法庭,以老屋修缮遭阻拦为由诉请法院排除障碍。林建才了解到房屋是百年木质老屋,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权属争议导致房屋修缮受阻,加上连绵大雨,百年老屋面临倒塌危险。“您可以申请先予执行,对老屋先采取防护措施。”当日,林建才就作出先予执行裁定。这是合议庭保护红色文化遗存的一个缩影。
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合议庭成立以来,林建才带领合议庭成员走遍上杭县137个革命基点村,审结1起涉红色文化遗存纠纷案件,诉前化解争议纠纷3件,多次革命旧址修缮建设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被评选为福建法院2020年“十大改革创新举措”。
英模简介
李泗峰,现任连城县人民法院政治部副主任。先后获评全市法院信息工作先进个人、全省法院信息化建设先进个人、全省优秀法院干警,2020年1月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先进个人”。此次入选“新时代福建法院英模”。
架起智慧连心桥 引领司法惠民
参加法院工作十年间,李泗峰在法院新媒体建设和智慧法院建设的路上摸爬滚打、不懈探索,有迷茫、有苦楚、有喜悦、有收获。
他积极打造掌上移动法院,以方便公众和提供高效服务为导向,先后建立起官方网站、微博、微信、政务号等 “微”平台,实现司法内容一屏显示、司法服务一键直达。他以原创漫画、观影普法、情景剧、以“声”说法等形式强化与网民的互动、交流。在功能运用上,强化网上立案、智能应答、全景VR导航、失信被执行人查询、法官评价等服务,网上操作与新媒体衔接、融合。2016年,连城法院新媒体体系被评为“第三届检法新媒体应用十佳经典案例”,并作为典型在北京交流。
在管理连城法院微信公众号过程中,李泗峰发现,群众对于便捷司法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当事人晚上咨询越来越多。他开始思考着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24小时、即时地为群众解答。于是,他用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开始人工智能的探索。事情一干起来,他废寝忘食、没日没夜的反复摸索。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各方的支持下,于2017年5月搭建起了全省首个能够智能应答的微信导诉机器人。这个机器人,至今已经为群众解答了数万次的咨询。
工作中,李泗峰最常去的就是诉讼服务大厅。他说在这里和群众拉拉家常最能直观了解群众的需求。比如,有群众反映起诉书不会写、案件信息不懂查,这些问题虽然看着很小,却是老百姓最常遇到的难点痛点。于是,他又开始了探索之路。一方面积极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奔波去沿海城市取经。最终,他结合山区群众的实际需求,应用开发了一站式“互联网法院”平台、智能语音留言板、自助填单机、一体化的互联网+自助便民系统等等智能便民产品,智慧法院的成效日益显现,在法院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智慧”连心桥。2018年1月,在最高院举办的“新时代智慧法院建设和司法科技创新”研讨会上,李泗峰代表连城法院作了智慧法院建设经验的交流;4月,连城法院打造的智慧法院入选福建数字化应用经典案例;7月,连城法院线上线下智能融合诉讼自助平台体系获评“全国政法综治智能化建设智慧法院十大创新案例”奖,是全国唯一获奖的基层法院。
此外,他笔耕不缀,积极传递着法院的好声音、正能量。2014年来,他撰写采编了300余篇宣传稿件刊登于市级以上主流报刊媒体,80余篇信息被省高院每日快讯采用,4篇工作简报获省高院刊发推广。他的调研文章国家级论文研讨会上获奖4次,在全市法院学术论文研讨会上获一等奖3次、二等奖1次。
心中有梦,步履不停、奋斗不止。面对一串串的荣誉,他淡然地说“成绩都是过去,未来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